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胜利,韩国割让了上党给秦国,可是上党郡郡守私自将上党献给了赵国,秦国因此发兵上党,攻打赵军。赵孝成王派廉颇出战,但节节失利,没能保住上党。秦军攻占上党后,不放弃攻打赵军,对赵军紧追不舍。廉颇率领的赵军退守到长平,面对秦军的进攻,坚壁不出。
这是长平之战最初的历史背景,秦国和赵国就是因为上党之争才有的长平之战。赵王对廉颇这种躲避的态度很是不喜,他想要赵军积极进攻,不要害怕秦军。可无论他在后方怎么下令,廉颇就是不出兵,还告诉赵王自己这样做才能保住长平。赵王怒了,你算老几,我才是这个国家的王,我的话就是王命,你不得不听!看在你是老臣的份上,我不和你计较,但是你不能再待在那个位置了,我要用赵括替掉你,看你还怎么忤逆我!
赵括临危受命,第一次独自承担统帅的重任,告别了家人就赶到了长平。虽然赵王派出赵括有一部分原因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可是从秦国的反应来看,赵括还是有两下子的劲敌,否则秦国又何必悄悄更换主将呢?赵括到了长平,就收到了赵王让他立刻发兵的命令,他查看了周围的地形,心中已经有了计划。另外,赵括见到秦军那边最近的军事部署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想必也是更换了主将。他将赵营中的很多将领都做了改变,廉颇用人喜欢用勇猛的,但是这类人往往有勇无谋,关键时刻会做出错误的判断的,所以他才替换了很多将领。他这样做虽然没有错,但是在赵军心中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原本他就不熟悉这些将领,又是半路插队进来的,身为军营里的老大,还是个没什么实战经验的毛头小子,许多人都不服气。
长平之战前,赵国和秦国都做了不同的事情,我们先从赵国说起。赵国一开始节节败退,只好固守在长平不出来;再来,赵王换掉了熟悉秦军的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换来了年纪轻轻的少将赵括;赵王在朝廷方面也在考虑外交方面的事情,还没有开始开打呢,就已经想好了怎么投降,居然派人到秦国议和;改变对战策略,换被动固守为主动进攻。
秦国则是做了很多方面的准备,赵国使者来秦国商议求和之事的时候,秦王故意在各国使者面前好好招待了赵国使者,让其他国家以为秦国和赵国已经议和了,在外交上就使赵国孤立无援,断绝了一切赵国合纵的可能性;由于廉颇迟迟不出来应战,秦国方面只好使出反间计,让人故意将廉颇有异心的事情说给赵王听,挑拨赵王和廉颇之间的君臣关系;继续散播谣言,说赵国只有赵奢之子能让他们害怕,引诱赵王为采取速战速决的战法而派出没有经验的赵括;听闻赵王用赵括换了廉颇,秦国这边也悄悄的换了主将,让杀神白起来对抗赵括,保证决定性胜利。
从秦赵两国不同的措施,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赵国的败势。秦国为了打赢你做了这么多,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反观赵国,一直在内斗,君臣之间信任度直线下降。内部不稳定,军心不稳定,这场仗赵国能打赢才是奇了怪了。
再来说说两个国家的实力问题,赵国虽说进行了胡服骑射,强大了军事,可这变法毕竟比不上秦国的商鞅变法来得深刻和广泛,那效果自然就没有秦国的大。更何况,秦国变法多年,已经进入了稳定发展期。从两军交战之初,赵国就打不过秦国了。
长平之战秦国胜利了,杀死了赵国的四十万降军,大大消耗了赵国的国力,从此秦国再无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