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及贵州等数十省总是看见成群结队背着包袱的人,他们在官兵的押送下,用绳子捆绑着前行。他们爬山涉水,或烈日暴晒下,或风吹雨打中,不停地向前走着走着,实在累了大家停下来,用钱卖些食物吃了又继续前进。天黑了,大家聚在一起,或就在路边的民房屋檐下,或在连绵山脉的岩洞里,或者就卧躺在路边,将就睡一晚,天亮了又起程。
这些人要到什么地方去呢?他们为什么被官兵押送,并用绳子捆绑着他们前行呢?
这些人离开家乡,行程数千里,到四川去定居。当年的四川省,一个号称“天府之国”的地方由于战争、瘟疫、灾害而成了千里无鸡鸣这样荒无人烟之地。据考证,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来万。当年的四川省会成都由于人口太少,于是把省会曾迁至阆中。重庆城(现朝天门到七星岗通远门一带)只剩下数百家人,重庆所辖的州县内,有的只剩下十几家人。
清政府看到这一现象,就号召附近几省移民一部份定居四川。这移民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所以叫“湖广填四川”,也称为“移民运动。”
这些长途队伍是“湖广填四川”的前期者。因为起初移民政策难得到落实,那些在家乡生活习惯了的人怎么舍得离开自己的家乡,怎么舍得离开自己的亲人。口头动员谁也不想去,于是政府就采取强制措施,在每个家庭强摊名额,由官兵押送这些人入川。这些被押送的人们背着包袱,成群结队,爬山涉水,不像今天交通这样方便,极短时间就可到达目的地。这移民队伍几千里路一走就是数月,食宿都困难。押送的官兵毕竟是少数人,怕这些人逃跑。官兵们为了便于管理想出了个办法,把这些被押送的人用绳子捆住双手。先是大捆,即捆住两只手,这样就真的难行走。后来就改成小捆,每人只捆一只手,队伍里数十个人联在一条绳子上,相互牵连着,如果一人要行动,就会带动别的人,谁也不能逃跑。一路上有人要大便或者小便就请求押送官兵:“大人,小民要解便,请把我的手解开吧。”
“大家止步。”押解官兵听到请示立即吼道。大家站住了,然给他们捆在手上的绳子解开,再跟随去大小便的人到旁边遮蔽处。解完大小便的人,回转到前行的队伍里照常将一只手捆住。由于人多,路上解大小便的人并不是同一时间,不但麻烦,而且耽误行程时间,但是也只有用这种办法才能安全把人送到目的地。押送官兵也不再去改变这种办法了。一路上解大小便请示的次数多了,就把原来的话简略了,说成了“解手。”这“解手”就成了解大小便的代名词。到了目的地,官兵给他们松了绑,开始了新的定居生活。
这些进川的移民们回想起进川途中大小便“解手”的事,总是忘记不了,习惯了说大小便是“解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解大小便难忘的代名词,一直传用到今天。如今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当年入川的移民在政府的扶持下开垦田地,修建房屋,繁肓子孙,一代又一代,这些移民就成了真正的四川人。四川到了解放后成了人口最多的省份。如今改革开放政策四川人又遍布全国各地,这“解手”之说又流传得更宽了,成了上厕所较文明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