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讲课的班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这么多不同背景不同语言的人在一起,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我讲《林家铺子》的时候,学生们分析林家铺子倒闭的原因,一个台湾的女生说林老板的女儿应该嫁给部长的儿子。大陆、香港的学生也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林家铺子的倒闭,也有同学认为她应该嫁给铺子里那位年轻的帮工。关于和谁结婚的利弊,大家争得不可开交,一个澳洲女孩说其实很简单,关键是她爱谁,爱谁就应该嫁给谁。另外一个澳洲男孩说是啊,这么清楚的道理,完全没有争论的必要。看来,爱情在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心里,已经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
去年1月上旬,一个来自荷兰的女生到我家取东西,我正好在看CCTV的《半边天》,她也想看中文节目,节目中嘉宾们在谈择偶的话题,在场的女士们都认为经济基础是择偶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当这个女生弄明白经济基础就是有很多钱的时候,她用英语大声说荒唐,她们都应该去和银行结婚。
但是国内现状就是这样,女硕士宣言只嫁千万富翁,男大学生欲征求富婆。爱情似乎完全可以用物质量化。卖儿卖女的旧社会早过了,为什么现在大家倒自个儿卖起自个儿了?
澳洲的中学课本很注重人文情怀的培养,教导学生们关注弱小,崇尚爱情。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重要的篇章,使学生们在快成年时充分体会崇高爱情的动人魅力。再加上周围人们的言传身教,所以他们一直很注重情感质量。随手拈来的这期《LEADER》上的征婚广告,其风格与大陆的征婚广告截然不同,比如:
一个敏感热情、精力充沛的30多岁的女士正在寻找充满关怀和乐趣的爱情,如果你有棕蓝的眼睛(但并不是必须的),性格随和,喜欢聊天,享受笑容和业余爱好,请约会我。如果你也喜欢打高尔夫球,那是对我额外的奖赏。
一个身材有型、健康快乐的单身父亲,寻找苗条感性、不会同时爱两个男人的女士共同享受电影和户外野餐。
这些广告提到的物质因素都很少。和那些年轻的女友们谈婚姻问题,我的观点是:如果你碰到一个人,你不是为了房子、钱和性,以及外在所有的一切,而你仍然想嫁给他,那你的婚姻幸福的可能性就很大。婚姻如果讲了条件,你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
那个荷兰女生问我为什么嫁给我的丈夫,我想起七年前,我到澳洲不久,同事和邻居都是澳洲人,讲着澳洲英语,有一天,我和一群朋友坐车从墨尔本到悉尼去玩,忽然听到后面传来字正腔圆、磁性动人的普通话,我还没有回过头去,已经一听钟情了。我们车坏了,他上去弄弄,车马上就好了,我以为他是修车的;我们的摩托艇撞上了船,他上去弄弄,都弄好了,而且一直是他开船,我又以为他是开船的。我用笔记本电脑写一封给移民局的英文信,他说我帮你改改,当他改完,我直呼经典,居然比我做前外交官的老板写得还棒。一趟旅行下来,我爱上了这个奇异的男子,后来我们结婚了,当时我们一无所有,但我们共同奋斗,我们过上了不错的生活,有了一对可爱的儿子。我一如既往地崇拜他,他一如既往地叫我校长,因为他说好女人真是一所好学校。爱情让我们每天快乐,精神和智力都处于最佳状态而电视里那个嫁给富翁的曾经聪明优雅的女孩说:那段婚姻真让我成了泼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