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关于:擅长表演的大作家狄更斯。
英国伦敦在十九世纪初是个雾气浓重的城市.河水浑浊的泰晤士河畔,码头边上有间阴暗的小屋,充满了霉味的空气中又夹杂着刺鼻的鞋油气味,腐烂的地板吱吱作响,硕大的老鼠肆无忌惮地成群出没.这时,一个长着一头棕色头发、皮肤白净的少年坐在堆得小山一样高的鞋油罐堆里,不停地给每一罐鞋油盖上封盖.如此糟糕的工作环境并没有吓倒这个小童工查尔斯·狄更斯,他倒反而有点高兴,因为下班时间快到了,他又可以看到他的爸爸了.这是1823年某天的黄昏时光.
狄更斯的爸爸这会儿正在马夏西债务监狱的窗口望眼欲穿呢!等到少年狄更斯穿过几个街区来看他时,父子俩不禁抱头痛哭,久久不能止住! 狄更斯1812年生于英国朴茨茅斯,父亲是海军军需处的管家,却不善理财.狄更斯十一岁那年,父亲因欠债而入狱,全家不得不搬到了伦敦的贫民区,狄更斯也不得不辍学,去做童工维持生计.生活环境的突变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但是他接触到了伦敦底层的生活.好奇的小狄更斯在干活之余,会去那些阴暗的小巷、霉臭的庭院游荡,偷听夫妻吵架,观看居民斗殴.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像照相机那样,摄下了小偷、无赖、贫民、乞丐、骗子、妓女等不同社会人物的形象.他那时并没有想到,这实际上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可以帮助他日后成为世界闻名的大作家.
1838年,狄更斯写出了小说《奥列佛·特维斯特》,显示出他擅长刻画伦敦底层社会生活气氛的高超才能.人们甚至觉得,狄更斯把伦敦景物表现得这么生动,以至于狄更斯本人似乎成了伦敦的代名词;或者伦敦应该改名为狄更斯城. 狄更斯在1850年完成的《大卫·科伯菲尔》,某种程度上形象地再现了狄更斯当年的生活.小说中的人物大卫也经历过鞋油作坊的工作,有出入债务监狱的体验.狄更斯父亲不善理财的缺点,成为小说中的密考伯先生的个性之一,而密考伯太太则和他的母亲很相似.由于小说最初以长篇连载形式刊发在刊物上,很多人便迫不及待地打听下一集什么时候出版,而更多的人在小说中认出了自己的影子.
比如,有一位叫希尔夫人的,发现书中的毛奇尔小姐就像她自己.毛奇尔小姐心狠手辣,形象丑陋.她就写信给狄更斯抱怨.狄更斯回信说,小说形象是多个人物的综合.不过他的确修改了结局,把毛奇尔小姐写成社会的模范成员,使希尔夫人多多少少得到了一点安慰.
狄更斯的成名作是《匹克威克外传》,发表于1837年,狄更斯的名字也因此传遍全国,甚至比当时英国首相更有知名度.人们见面时互相用这部幽默、风趣的小说里的人物取绰号,给宠物命名,有些商家还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匹克威克式”帽子、外套、手杖等,形成一股“匹克威克热”. 狄更斯小说中的人物之所以栩栩如生,和他本人的性格特点有关.他具有出色的演员气质和表演才能,甚至受过相当好的舞台训练.狄更斯构思小说人物性格时极为投入,有时他在行走时,突然想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不由自主地设想那些人物的表情,会突然尖声大叫或高声狂笑,把周围的人吓得大惊失色.他写作时会突然扔下纸笔,走到镜子旁边,对着镜子说上一段书中人的话,并挤眉弄眼地模仿着说话人的表情,然后再回去写作.
经过这样长期反复的操练,狄更斯能表演无数的角色,从土财主到贵妇人,从妓女到军官,从喜气洋洋的大学生到嗜钱如命的吝啬鬼.他的嗓音、神态、表情和言谈举止顷刻间可以做到变换自如.
从1858年起,狄更斯在全国各地举行作品朗诵会.他有一副充满磁性的好嗓子,能发出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加上极为逼真的模仿天才,他的作品朗诵常常一下子就能抓住听众的心.满场观众屏息静听,时而一起痛哭流泪,时而一起高声大笑,真像给他催眠了一样.人们甚至从其他城市赶来听他朗诵,还常常因为买不到坐票而买站票.
演出结束,人们仍不愿离去,渴望有机会碰一下他的手或者大衣.有一次他演出时不慎碰落了自己衣服钮扣里的花,一群女士竟然你争我夺地去抢那花瓣.狄更斯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善于观察和善于模仿使狄更斯得到了极大的成功,但这不是他成功的全部因素.狄更斯通过小说《大卫·科伯菲尔》中主人公大卫的口,透露了自己成功的秘诀: “无论我在生活中试图做什么事情,我都全力以赴地做好它……无论我献身于什么事业,我都毫无保留地献身于它……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我总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我始终认为,任何天生的或后生的才干,若不与坚忍不拔、谦逊踏实和埋头苦干的品质相结合,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1870年6月,狄更斯与世长辞.他在小说中创造的成百个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了英国十九世纪社会众生相,所以《老古玩店》、《尼古拉斯·尼古拉贝》、《董贝父子》、《双城记》、《艰难时世》等作品流传世界各地,他也成为英国文坛上继莎士比亚之后最著名的文学家.
以上是字典网为您提供的小故事:擅长表演的大作家狄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