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关于:明军兵败萨尔浒。
从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开始,到公元1644年入关后建立清朝止,共用了二十八年时间,打了大大小小好多次战争,第一次大战就是努尔哈赤攻击抚顺之战.他先派奸细扮作商人混入城中,作为内应,又在城外伏击明朝援兵,一举攻入抚顺.消息传到京城,震动了朝野.
辽东是明朝东北方面的军事重镇,三面有敌人,几乎没有一年没有战事.然而,明神宗为了享乐,竟派太监到这里作税使,拼命搜刮百姓,弄得军民都很穷困.所任命的巡抚等军政大员,多数又是些没有能力的人,只晓得混日子,捞好处.尽管一些有远见的大臣,早就发出危机的警告,提出加强防卫的建议,朝廷就是不闻不问,直到整个形势达到崩溃的边缘.
明神宗震怒过后,就派出大兵围剿,企图一举将努尔哈赤消灭在刚刚起步的阶段.
公元1618年的冬天,朝廷从福建、浙江、四川、陕西、甘肃等省调集了九万多军队,号称四十几万,汇集到辽东,准备围剿努尔哈赤.
正式进兵是第二年的农历二月.统帅是辽东经略杨镐.他是个老将,但在指挥明军援助朝鲜抵抗倭寇的战争中,因为指挥失误,曾导致大败.他坐镇沈阳指挥,将大军分为四路:北路兵由总兵马林等率领,从开原出发;中路兵由总兵杜松等率领,从沈阳进军;南路由总兵李如柏等率领,从清河进军;东路由总兵刘铤(tǐng)等率领.最终目标是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
但是杨镐没有协调好四路大军的行动,而明军进攻的日期、路线,早已被努尔哈赤侦察到.他针对明军“分进合击”的战略,正确利用时间差,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打法.他分析,明军的主力是中路的杜松军队,杜松有勇而无谋,急躁冒进,有机会先打败他.
杜松确实是员老将,长期镇守辽东,身经百战,非常勇敢,但也有些刚愎(bi)自用,不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又想抢头功,于是他正好撞到努尔哈赤的枪口上.大军出发时,天已下起鹅毛大雪,杜松却不管天气恶劣,以及邻军的配合,命令军队冒着大雪,孤军深入.
杜松的人马一天奔驰了一百多里路.渡浑河时,因水流急,军队只能涉水到河中央,爬不上对岸.杜松喝醉了酒,强迫士兵硬渡,不少将士没有遇到敌人,就被淹死在河里.杜松竟只带着一部分军队前进.途中,他打了两个小胜仗,非常高兴.三月初一,杜松军的军队进到了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谷口,遭遇到努尔哈赤的主力.他将两万军队在萨尔浒扎下营盘,派一万人去攻击建筑在铁臂山上的后金界凡城(今辽宁新宾西北).
在这样凶险的地方,杜松还要分散兵力.这让努尔哈赤十分高兴,他分出两旗援助界凡,亲自带领六旗兵力,围攻萨尔浒.进攻界凡的明军遭遇埋伏,大败而逃,努尔哈赤便集中全部兵力攻打萨尔浒明军大营.明军主力终于抵挡不住八旗军队的进攻,营盘陷落,被杀和坠落山谷的明军不计其数,满山遍野都是尸体和鲜血,杜松在战斗中阵亡.
北路马林军到达尚间崖和飞芬山,离萨尔浒才四十里,他听到杜松兵败,竟不敢赶去援助,就地筑起营盘固守.营地周围挖出三道壕沟,壕沟外布置火枪兵,火枪兵外再布置骑兵;壕沟内的士兵则结成方阵.努尔哈赤彻底消灭杜松军队后,集中精锐来打马林.士气旺盛的后金军几次冲击,马林的大营就被冲得七零八落,阵亡的将士填满山谷,马林左冲右突才死里逃生.
东路总兵刘铤是一员猛将,他使用一柄大刀,重一百二十斤,在马上舞动,抡转如飞,谁也抵挡不住,天下人称他“刘大刀”.他很会打仗,在云南、广西、四川、陕甘一带都打过仗,比较老成持重.他进军的路线最远,也最难走,一路山冈重叠,马都走不成队列.但刘军将士还是披荆斩棘,勇敢地前进.他深入敌境三百里,打了几个小胜仗,不知杜松大败的消息,继续前进,与努尔哈赤的军队打了个遭遇战.
刘铤立即命令军队抢占高地.努尔哈赤的军队却先爬上了一座山冈,占住有利地势,从山冈上冲杀下来.明军虽然勇敢抵抗,拼死肉搏,但是因所占地势不利,又是远道疲劳,而旁边又杀出一支八旗生力军,终于崩溃.大多数将士英勇阵亡,刘铤死战.他的养子刘招孙也很骁勇,徒手打死了好几个八旗兵.但因寡不敌众,也死在战场上.
只有南路李如柏军,进军最慢.杨镐听到三路讨伐军全军覆没,赶快通知李如柏撤军,这才保留住一路军队.
这是中国战史上很有名的一次战役,叫作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明朝文武将官阵亡三百多人,士兵阵亡四万五千八百多人.明军因为号令不统一,兵力分散,上级与下级相互欺骗,大部分将士没有斗志,所以彻底失败.
这以后,努尔哈赤又赢得一连串辉煌的军事胜利,使明朝一天天走向灭亡.
以上是字典网为您提供的小故事:明军兵败萨尔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