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关于:“医圣”张仲景。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农民起义烽火连天,社会动荡不安.公元190年,董卓挟持汉献帝和洛阳地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洛阳所有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二百里内变成了焦土.在背井离乡的路途中,瘟疫猖獗,成千上万的人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当时,张仲景的家乡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也接连发生了几次大瘟疫,他的家族原本是个大族,有二百多口人.可是,凶神恶煞的疫病在短短的十年间夺走了三分之二族人的生命,其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死于伤寒.
亲眼目睹这一幅幅家破人亡的悲惨景象,张仲景痛下决心,一定要制服伤寒这个残害百姓生命的瘟神.从此,他埋头钻研《内经》、《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古代医学专著,同时博采众方,广泛搜集整理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方药,采纳各家医术,并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检验摸索.经过数十年呕心沥血的研究,张仲景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医学名著.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兼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疗专著,收方剂二百多副,其中许多至今还在中医临床上广泛应用.如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心率不齐的炙甘草汤,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等等.
有一年冬天,张仲景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当时正是寒冬腊月,气候异常寒冷,可是在这冰天雪地之中,还有许多衣着单薄的人们为了填饱肚子而冒寒奔波.
张仲景见许多人衣不蔽体,耳朵冻烂,心中非常难受.一回到家乡,他不顾旅途劳顿,便叫人在门前的空地上搭起大棚,支上锅架.夫人不解地问他干什么,他回答说:“让穷人吃饱穿暖我做不到,可是我可以给穷人治冻伤.”
张仲景又自己掏钱买来许多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药材,开始忙碌起来.他把羊肉、辣椒和药材一起放入大锅中烧,烧开后再慢慢地熬,熬得差不多时,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拌馅,然后和(huó)面擀成面皮,把馅包起来做成耳朵形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让他们吃“娇耳”、喝汤,并把这个汤叫做“祛寒娇耳汤”.大伙儿吃了后,顿觉全身发热,两耳发烫.张仲景就用这个“祛寒娇耳汤”治好了穷人的冻伤.
以后张仲景每年从冬至到大年三十,天天施舍给穷人这种汤,穷人不仅治好了病,而且还过了个欢欢喜喜的新年.据说这个“娇耳”后来渐渐演变成了饺子.
张仲景对病人的观察细致入微,他曾经对一个叫王粲(càn)的人说:“你身体里边有病,服了我配的五石汤就能药到病除.不然的话,你会生一场大病,恐怕三十岁不到就要掉光眉毛.”王粲这年才十七岁,他认为张仲景的话太玄乎,因此既不相信,也不治病.可是就在他三十岁那年,果然生了一场大病,险些送掉了性命,而且眉毛也全部掉光了.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收入了一个“蜜煎导方”,这是专门用来治疗伤寒病、津液亏耗太多、大便结硬难解等病的.那还是在他年少时随同乡张伯祖学医时,有一天,来了一位非常虚弱的病人,只见他嘴唇干得都起了泡,额头滚烫,高热不退,精神萎靡.老师张伯祖诊断后认为需用泻药帮助病人解出干结的大便.但是这个病人的体质极其虚弱,如果使用强烈的泻药恐怕病人的身体受不了.张伯祖皱起了眉头,一时竟没了主张.
这时,窗外一群蜜蜂“嗡嗡”地飞过,张仲景双眼紧盯着蜜蜂,都快出神了.忽然,他两眼放光,快步上前对老师说:“老师,您看这法子行不行?”
他把自己的想法详详细细地说了出来,张伯祖听了后,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接着,张仲景把黄澄澄的蜂蜜倒入一只铜碗中,用小火慢慢煎熬,并不断地用竹筷搅动,直到把蜂蜜熬成粘稠的团块.等到蜂蜜稍稍冷却,张仲景便把它捏成一头尖的细条形状,然后将尖头轻轻地塞进病人的肛门.过了一会儿,病人排出一大堆腥臭的粪便,病情顿时好了一大半.由于热邪随粪便排净,病人不几天便康复了.张仲景发明的这个法子,实际上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药物灌肠法.
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他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疗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以上是字典网为您提供的小故事:“医圣”张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