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柴者而去。
赞曰:秀才们咬文嚼字,干的甚事,读书误人如此。有一官府下乡,问父老曰:“近来黎庶如何?”父老曰:“今年梨树好,只是虫吃了些。”就是这买柴的秀才。
翻译: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材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柴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走了。
秀才虽咬文嚼字,但什么事都不干,读书就是这样误人。有一个官吏到乡下去,问一个老人:“最近你们的生活怎么样?”那个老人说:“今年的梨树很好,只是有些虫子。”就是和买柴的秀才一样。
寓意:
不成交的原因是秀才用了太多修饰的词语,而卖柴的人根本听不懂,所以达不成买到柴的目的。而官吏的话乡下的人也听不懂,如果秀才和官吏用简单易懂的词语来传达讯息,掌握好说话的对象和时机,可能就能达到想要完成的目的了。 这就是我们所说,对着什么样的人讲什么样的话。如果秀才跟一群书生这样讲话,大家都能明白,但他偏偏选择不懂诗词歌赋的卖柴的,说些之乎者也的,当然是行不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