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井
公元880年的六月,正值初夏的睦州,天气十分炎热。六月的一天,一支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像一股滚滚的洪流一样,向前汹涌奔腾而去。队伍的前面,走着一些身强力壮的好汉,他们身材高大,双手擎着一面面迎风招展的黄色大旗,上面绣着醒目的红色的“黄”字。路边的百姓看着路过的大军,顿时议论纷纷,这是谁的部队。观看的老百姓中也有几个胆子大点的人,上前去问看去像是小头目的军人:“军爷,请问你们是哪个的部队?”这位被问的军爷十分自豪地说:“我们是黄巢,黄大人的军队,是专门和欺压百姓的官军作战的部队”。这位军爷态度十分和蔼可亲,但又十分英俊,凛然不可侵犯,有一种不怒自威的神情。让人看去非常敬佩。
话说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正是唐朝末年,处处显示出一个社会衰败的景象,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多如牛毛。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老百姓无路可走,活不下去了,最后只得选择造反。这年的五月,在濮阳(今河南濮阳南)爆发了王仙芝农民大起义。六月,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黄巢,也率众起义,响应王仙芝的起义,很快形成了大规模的唐末农们起义。后来王仙芝在湖北黄梅与官军殊死作战时壮烈牺牲。一时群龙无首,后来他的余部都归了黄巢指挥。黄巢在自己的部队越来越壮大时,在胜利面前,他头脑十分冷静。考虑到北方官军势力强大,他就想办法避其锋芒,说服与他一起奋战的战友,向南方发展,等自己力量强大了再北上与官军作最后的决战。黄巢于是坚定地率领大部队渡过淮河、长江,进入江西,接着又进入浙江东部,从杭州经睦州通过江山的仙霞岭向福建发展。在福建、广州等地打了许多漂亮的战役,然后又挥师进入浙江的杭州、衢州。公元880年六月经过激烈的战斗终于攻下了睦州。
黄巢虽然攻下睦州,但那个时候,睦州的地位十分重要,是水上交通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正因为是这样重要的战略要地,官军当然不肯就此拱手相让给农民起义军队伍。于是朝廷下死命令,要官军组织力量夺回睦州这块战略要地。为了保存起义军的有生力量,黄巢决定让出睦州城。黄巢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这个道理。只要部队的实力还在,就有再次夺回睦州城的机会与希望。黄巢想还是率领部队到江南去休整一下连续作战已经非常疲倦的部队。但是,官军死死咬住黄巢的部队不放。一直追到新安江边。黄巢眼看无路可走,非常着急。这时正好有一位漂亮姑娘在浣纱。原来这位姑娘是天上下凡的仙女,她看到英俊威武的黄巢,心里顿生同情爱慕之情,于是她不慌不忙地抛纱为桥,让黄巢的部队快速顺利地渡到对岸去了。黄巢率领大部队来到寿昌古城。他到了寿昌就打开官家的粮仓,把白花花的大米分给穷人,老百姓十分高兴,都非常拥护爱戴黄巢的士兵。之后,黄巢就转移到离寿昌县城不远的石泉村。这里进出的路少,外面的大山成了天然的屏障,便于防守。在这里,他命令部队一方面做好警戒,一方面让大家好好休整一下。吃饱饭,洗好澡,好好地睡上几觉。养足精神,同时把刀磨得飞快,时刻准备迎接前来追打的官军。
黄巢的内心依然十分紧张,头脑中不停地运转着。毕竟官军离他还是不远。但是,无论如何,也要让自己得到休息,养足精神,才能更好地指挥部队作战。于是在召集高层领导人开完军事会议,布置完部队下一步的军事行动等事情后,黄巢也在村里走走,借机放松自己的心情。他找年纪大的人问问情况,聊聊天。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黄巢有个习惯,每到一地首先了解当地的地形地貌,历史情况。通过调查了解为自己下一步正确的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天黄昏,黄巢喝了点酒,带着大将尚让及贴身随从和夫人在村里随便走走。走着走着,他看到一个秀才正在挥毫写诗。突然兴趣来了,就走近去看了。黄巢本是一个读书人,本想在科举考试中,一展身手。那里晓得天不从人愿,最后落得名落孙山的下场。他心有不甘,正好风云际会,他立马拉起队伍,一吐胸中不快的郁闷之气。一时看得兴起,黄巢连声说;“好诗,好诗”。秀才是个穷酸之人,表面上是个蛮谦逊的人,骨子里却有些清高,他客气地说:“军爷,你也写一首。”料想你会打仗,未必会写诗吧。黄巢也是读过书的人,面对邀请,他当然是当仁不让,接过笔就“唰唰唰”地在纸上龙飞凤舞般地挥写起来。那秀才不看则已,一看吓一跳。黄巢写了首《题菊花》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蝴蝶也不敢来,将来他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可想而知也就是当上皇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黄巢在这诗句中,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掌管春天的神仙,可以使菊花与其他花都开在春天,不会受到冷落。唐乾符二年,黄巢跟着王仙芝起义。王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他死后,黄巢也称“冲天均平大将军”,想着能够均平富除恶邪。黄巢率军攻破唐王朝东都洛阳和京城长安时,秋毫无犯,是颇得人心的。据《旧唐书黄巢传》所载:“既一朝有变,天下离心,巢之起也,人士从而附之”、“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这些记叙了黄巢军队同情和救济穷人情景。黄巢的大将尚让在安抚市民时就指出,说黄王同李家皇帝的根本区别是一爱百姓,一害百姓。黄巢的部下路上争先恐后地向周围的穷苦人民抛送钱财。
当年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的黄巢,关于菊花还写了首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或许这个才是真正的黄巢,很有个性色彩。黄巢的诗中充满杀气,这在大敌当前,心里对官军恨得痒痒的,不充满杀气才怪呢!村里的秀才本想在军爷面前露露自己的才华,那里晓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今天可是碰到好佬了。站在一旁,呆了半天,好半天才说出话来。于是一改前倨后恭的态度,马上让老婆出来端茶递烟。自己心甘情愿为这位军爷磨墨。然而,省心的日子没过上几天。官军的队伍就追上来了。官军一到寿昌,发现黄巢的队伍消失的无影无踪。顿时感到奇怪,于是就到处打听黄巢部队的下落。几天都问不出来。老百姓想到黄巢一到寿昌就开仓分粮,是自己值得信赖的人。谁也没有昧着良心去告发黄巢的去处。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过了很长时间,官军通过贴布告悬赏的办法,终于有人经不住诱惑,告发了黄巢部队的藏身之处。于是官军就率领部队直奔石泉村来了。为了不影响村民的安全。黄巢率领部队上了海拔600多米高的来龙山。巍巍来龙山,耸立在群峰之中,像一把利剑刺破苍天。黄巢指挥部队很有秩序地转移到了来龙山,抢占制高点,先下手为强。他们在山上砍树,准备木头,到时滚下山来当武器。另外还准备了很多大块的石头,这些都是很好的武器。
一切准备停当,官军终于赶到石泉村。结果官军又扑了个空。知道黄巢的部队上了来龙山,官军就马不停蹄地追上来了。快接近黄巢部队时,黄巢一声令下,木头、石头满天飞,“轰隆轰隆”滚下山来。一时打得天昏地暗。黄巢部队接连几次打退官军的猛烈进攻,但官军仍不肯罢休。一直到天色暗下来了,双方才罢手。开始还有村里的老百姓给黄巢的部队送吃的喝的。后来被官军发现了,就封锁的更严密了。这时黄巢的部队形势就更严峻了。最难的还是喝水问题。山下的小溪里有水,但官军看守的厉害,去不了,老百姓又上不来。怎么办?士兵们都焦急地问黄巢。黄巢发话了,大家分头去找水源。结果大家回来还是一无所获。黄巢心里也发急了,禁不住深情地昂头长啸:“苍天啊,苍天,我为百姓打官军,你为何如此待我!你能不能行行好,助我一臂之力。”这时老天仿佛受到了感染,终于下了一场雨。暂时缓解了当前的喝水危机。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几天过去,天气持续炎热。黄巢又开始为水着急了。这天他又开始骂老天了,而且是捶胸顿足的。令人想不到的是,黄巢用力一顿足,脚下变成老大一个坑,坑里竟然汩汩地冒出清泉来了。这一下,山上的全体将士都欢呼雀跃,山呼万岁。一时山下的官军不知山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黄巢的部队就靠着这一泓井水,坚持了下来。而官军在半山腰却坚持不下去了。最后,黄巢指挥部队几个反冲锋,把官军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去。黄巢下得山来,与石泉村百姓共贺胜利。这时许多老百姓认识到黄巢是为穷人打仗的,就纷纷加入到黄巢的队伍中来。到了七月份,仅一个月时间,黄巢的部队就发展到了15万人。黄巢乘胜追击,带领15万部队浩浩荡荡渡过长江,北上攻打长安城去了。
从此,山上这口井人们就叫它“黄巢井”。《建德县地名志》中这样记载:“黄巢井位于陈家(陈家公社在乡镇撤并中并入寿昌镇)公社石泉村,海拔69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