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自河北的农村家庭,贫困的家庭条件让他早早的明白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所以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创业的路上摸索,如今,刚刚毕业,创业的公司就做的有声有色。】
今天我们继续讲述创业故事。今天我们节目的主人公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来自河北的农村家庭,贫困的家庭条件让他早早的明白一切都只能靠自己,所以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创业的路上摸索,如今,刚刚毕业,创业的公司就做的有声有色。我们先来看看靠摆地摊起家的李海洋的故事。
他曾交完学费身上仅余66元钱 每天只吃一个馒头 靠摆地摊挣生活费
河北省石家庄市博强人力资源公司董事长李海洋:在我们本次寒假的打工当中,我们主要的工作从事一线生产线,比如说我们有电子零配件的生产,比如电视的组装。
他叫李海洋,26岁,河北石家庄博强人力资源公司董事长,趁着很多大学快要放寒假的时机,他正组织有意愿勤工俭学的学生到企业里打工,工作单位和岗位都由他来联系和提供。
学生甲:我想问一下在那当假期工工资是多少?
李海洋:基本工资是1680元每月,到第二个月叠加150元。
学生乙:咱们去到那边有没有中介费,需不需要跟你交钱?
李海洋:咱们是不收取任何中介费的,首先我们的利润点来源于企业对我们的回馈,他们会给我们返费,所以我们跟学生是一分钱不收的。
帮助学生联系工作,李海洋不收取任何费用。李海洋说,起初成立人力资源公司,还是缘于自己上学打工的一次被骗经历。
李海洋:去的时候他还要交中介费,当时我记得印象特别深刻,是交50块钱,但我身上所有钱都翻出来剩34块钱,后来他就去叫了一个经理一个女的,出来之后就说没问题,你帮我招学生,你可以不交中介费,然后你招一个学生我给你五块钱,我用了一周的时间招了70人,就我招来的很多学生就给我打电话说没有工作,当我带着这个学生去到这个公司的时候,发现已经人走楼空了,我知道自己已经上当受骗了,所以那一瞬间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我能不能建立一个平台,为学生免费提供兼职。
萌生了这个念头之后,通过调研,李海洋了解到现在各个企业都存在招工难的问题,而在各个高校很多大学生又有想利用假期打工的需求。2010年,还在上大二的李海洋成立了自己的人力资源公司,在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
李海洋:那会儿一年大约也在几十万,几十万没有问题。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现在呢?
李海洋:也在上百万元差不多。
李海洋的博强人力资源公司就是在就读河北体育学院时成立的,在这里,记者发现,李海洋早已是一个名人。
记者:你们学校的李海洋听说过吗?
学生:听说过。
记者:为什么知道他?
学生:因为学校是创业新星,现在也有自己的公司。家里也是小时候也挺贫困的,通过自己努力创业成功了。
学生:都是挺崇拜的。
记者:崇拜他什么?
学生:听说他比较刻苦,成就了现在的一番事业。
李海洋:这就是我的校园,每次来到这里边都会有很多的感慨,能想到曾经进入大学的第一次,然后交完所有的学费,身上仅仅剩下60多块钱的生活费。
2008年,李海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北体育学院网球专业,入校时的学费是靠着李海洋暑假打散工和乡亲们东拼西凑的钱交上的,当时交完学费只剩下66块钱。
李海洋: 后来我就用60多块钱维持了一个月的生活,当时很饿。
河北省体育学院老师李海洋辅导员李老师:他是我们班里条件最差的一个,我也比较关注李海洋的情况,因为他有时候一天吃一个馒头。
李海洋:早晨的时候买很多馒头,拿回宿舍吃。后来宿舍人有点嘲笑的目光,或者看不上,后来没有办法,冬天我就拿着馒头到操场去吃。
李海洋来自河北承德的一个农村家庭,这是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在2012年拍摄的画面。 眼前的这个小山村是李海洋的老家。
知道儿子要回来,父亲早早就等在了门口。李海洋的父亲双腿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姐姐患有精神病,全家一直靠体弱多病的母亲种地维持生计,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李海洋的父母告诉记者,从李海洋上初中开始,就利用寒暑假打工补贴家用。
李海洋的父亲:我们这小子小时候就懂事,实在太苦了,太累了。
父亲的话让李海洋很心酸,他控制不住情绪,一个人跑到门口,站了很久。
贫困的家境注定让李海洋的大学生活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为了给自己挣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李海洋总是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到处打短工,他干过一天工作13个小时才只挣27元钱的发传单的工作,还曾经在一些高校旁边摆地摊贴手机膜。
李海洋:最早贴膜的时候就是在这里,就是这里边然后有一个小的桌子,然后我就坐在这个台上。
这是李海洋曾经摆地摊的地方,因为担心被自己学校的同学嘲笑,他特意把摆地摊的地方选择了河北经贸大学的门口。
李海洋:刚开始的时候比较艰难,第一个半天的时候挣了30块钱,后来随着自己技术的成熟和对市场的了解,慢慢地每天可以达到三到五百。
回想起自己摆地摊贴手机膜的生活,往日的艰辛历历在目。李海洋的其中一个手指因为当时被贴膜的刀子割破,血流如注,至今都没有知觉。
李海洋:就这个手,是最严重的,然后这个手至今它的神经也是断裂的,没有知觉很麻木。
摆地摊发现新商机 卖“情侣卡”两个月挣50万
摆地摊的生活非常的艰苦,但是,李海洋在这里却发现了一个商机,这个商机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甚至让他两个月就迅速赚到了50万元。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商机呢?
李海洋:有一天我的摊位来了一个学生,他说哥你这有没有情侣(电话卡)吗?当时我不知道有还是没有,我告诉他是有的。
2009年1月的一天,一名学生来问有没有情侣之间打电话免费的卡,大胆的李海洋在还不确定市场上有没有这种情侣卡的时候,就收取了对方50元的定金,答应了这单活。
李海洋:最早的时候我知道一个城市里边有亲情一家,或者叫亲情1+1这样的业务,当时我的想法把它能不能组装作为情侣卡销售。后来我就这样组装,以情侣卡的方式进行销售。
聪明的李海洋迅速判断出大学情侣之间打电话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当时他卖出的第一套情侣卡就赚了200块钱。
李海洋:本来是没有这个业务,而是被我给放大化了。原来可能叫做亲情一家,被我改成了情侣卡,因为你要用原有的名字你的东西就没有价值了。我始终认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品牌,都要有自己的标语,要有自己的企业形象,这是我对自己的定位。
在李海洋的重新包装后,“情侣卡”迅速打入校园市场,他又通过招聘各所高校的学生做代理的方式,迅速占领了各个学校的“情侣卡”市场。
李海洋:非常快,当时没有卖的,然后我在各个学校里面贴完广告,因为要上课,把手机调成静音,下课以后电话有几十个未接来电。当时特别开心的就是,骑自行车送情侣卡,有很多人去拿,一收钱都是上万。在后续卖得特别疯狂的时候,最早的时候有的时候能达到每天6位数。
“情侣卡”的销售,让李海洋两个月挣了50万,这是他在创业路上挖到的第一桶金。不过,就在李海洋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情侣卡“的业务突然被停止,再也打不通了,而当时李海洋的”情侣卡“用户已经有四五千的用户。
李海洋:那时候晚上睡觉也睡不好,天天有人打电话,不管是凌晨的两点三点还是五点,那边来的就是说骗子,我们的业务不能使用了,把钱还给我们。
李海洋:这个操场就是我曾经上大学对我意义比较重要的一个场地,精神压力比较大,情侣卡失败的时候,就在这个操场拼命的去跑,在整个操场一圈一圈的跑,之后把自己跑的站不起来了,哭着告诉自己说明天一样会很好。
当时有很多同学劝他,索性更换手机号码来逃避这次危机,但李海洋选择的是坚强的面对。通过不厌其烦的和运营商和相关部门以及媒体的联系,终于再次开通了”情侣卡“的业务,化解了这次危机。
李海洋:我就觉得,在人生创业当中,如果你自己不够诚信,你就没有办法往明天走。
如果说校园情侣卡的销售,让李海洋赚到了第一桶金,那么,尝到了创业的甜头的李海洋显然不能满足,于是他又在寻找新的商机。就在他读大二的时候,他又发现了一个能让他三年赚500万的机会。
不断发现新商机 三年赚取五百万
李海洋:今天一共是多少?
学生:今天一共那面不是不到20个,咱们这面到现在为止大概是30多个,今天50多包。因为今天不是高峰期。
李海洋:那就接下来把那个名片各个宿舍再发一下。
学生:行。
除了卖校园情侣卡,李海洋又在拓展新的业务。现在正值放寒假,河北传媒大学的一些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寒假将自己的行李托运走,李海洋今天来查看一下当天的业务量,这个”校园快递“业务是李海洋在2010年办起来的。
记者:在你这给他们运什么样的收费?
李海洋:在这边我们分为以袋子为标准,那么我们分为三个档次,也就是所谓的这个最小的那个是50,这边那个是60的,那边那个是80的,就是不计重的,你随便装装多少都可以。比如说这一个包裹它可能大约我们以40公斤来计算的话,他们首重在河北省普通快递可能是10块钱一公斤,接下来的39公斤是按照每公斤5块钱来计费的,也就是他这一包合下来大概在190多块钱,将近二百多吧,那么我们通过这种形式就一下子减少了开支,学生会省钱。
对于很多高校的毕业生来说,李海洋的”校园快递“不仅省钱,更重要的是方便,打个电话,上门取件,直接在宿舍楼下完成托运。如果学生托运重量较轻的物品,觉得固定价位不合算的话,还可以选择称重的方式,既灵活又方便。
李海洋:就是说每个包裹我们大约有10%-20%的浮动,那么在这个利润空间点来讲,我们主要是靠量,我的量是很大大。比如说每年的6月份毕业,我们可能大约有10万个包裹。
”校园快递“针对的主要是大学毕业生,说起这项业务,记者发现,细心的李海洋,总是能从身边看到商机。
李海洋:最早的时候就是发现学生毕业,因为他在学校生活了四年或三年,那么他有很多的东西,比如衣服 、书本在毕业的时候他都要全部运送到家里,因为当时快递公司是不允许进校园的,很多时候几个女孩子或者男孩子一起抬着一个行李,抬到学校的门口,这事我觉得非常吃力、非常不方便,而且外边的价格的确是很高,这时候我就瞄准了这个快递市场。
李海洋向来是个行动派,想到就马上去做。他开始联系各个高校和快递公司,想与他们合作,负责校园的快递业务,但他的想法却遭到了双方的质疑。
李海洋:第一就是学校对我的一些质疑,第一我是学生,就是说还没有公司的实体,当时快递公司他也说我不行,说你这么量不行,跟不上我们肯定不能跟你合作。
这些质疑声并没有让李海洋打退堂鼓,他看准了校园不能轻易让社会外来快递公司进校园的空隙,利用自己的优势去找各大高校的保卫处。
李海洋:但是我有一个优点是什么?我是在校生,这一点是可以信的,也可以在我学校去核实。然后到后来我就拿我的身份证,拿我的学生证,然后我学校的介绍信类似这样的东西,到各个学校找相关领导去说服他们。
李海洋向校方承诺,会全部雇用本校的在校学生做代理,这样能减少社会人员出入学校的次数,降低安全隐患。这个理由打动了周边十几所高校,拿到了校方的授权之后,李海洋又向快递公司承诺,在毕业季每月完成十万元的业务量。
李海洋:后来我用一个月的时间,大约完成了是十六万吧?当时那个快递公司真是他是每天到晚上的时候才拉,一拉拉到一两点,量很大。
速递服务公司经理助理马玉分:行李就是一包一包,一个学生就有两三包。那个时候,我们输送带上全部这一块都是满的,运输上也带来压力。